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

《推銷員之死》_ 問題清單

角色分析
1.      威利自殺的原因有哪些?
(1)   為了死後的兩萬塊保險金,可以解決家裡的經濟,也可以讓比夫有一筆資金做大事。
(2)   因為在外有情婦,所以對琳達充滿愧疚。
(3)   自責他的教育方式以及外遇的事,害比夫至今沒有成就。

2.      威利自殺的目的是什麼?
(1)   保險金
(2)   讓比夫看到他隆重的喪禮,期望比夫到時候對他另眼相看。

3.      威利的人生是悲劇嗎?
   就當事者來說,他一輩子致力於完成夢想,直到60幾歲也不願退休,從這角度看來,他的人生不是悲劇,而是努力邁向夢想的奮鬥史,他連死也是毅然決然、充滿希望(因為兒子就要出人頭地)的心情,連死也要發揮自己的最大作用,所以對威利來說,他最後是期望多過失望的。但從觀眾角度看來,威利的人生是悲劇,他始終沒有達到自己的夢想,即使想用最後一個方法(自殺)使家庭富裕也失敗了,他絕對的相信要靠笑臉、人緣才能有好成就,但他最想做、也最擅長做的事是粗活,價值觀的偏差帶他走向另一條完全不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,他的人生是悲哀的。

4.      威利死後,他的目的有達成嗎?
   威利最後沒領到保險金,而且喪禮除了家人外,也只來了兩位鄰居,他的目的沒有達成。

5.      琳達如何看待老公的死?
她始終不解威利為何自殺,她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威利為金錢的事累垮,撐不下去了。

6.      查利如何看待威利?
查利了解威利虛榮、愛面子,他覺得威利一直在做不切實際的夢,曾兩次問威利:「你哪年才長大?」,他認為威利自尊心太強,只會顧面子,甚至連被開除了也堅持不在他底下做事。
7.      威利的家事背景?
   爸爸在他們小時候就載著一家人四處買賣,靠著賣他自己做的笛子賺了不少錢。
   爸爸後來自己在阿拉斯加生活。
   威利三歲零十一個月時,本要去阿拉斯加找爸爸。
   本走錯路,最後沒到阿拉斯加,17歲那年到非洲原始叢林,21歲出來已經發大財。
   威利18歲就跑碼頭,推銷貨物。
   威利27歲開始在現在這家公司當推銷員,做了36年。
   威利在38歲時和琳達開始住在布魯克林,這棟房子一住就是25年。
   本在威利46歲時,來到威利和琳達的家(布魯克林)
   本在60幾歲(68)死在非洲。

 
劇作家形式
1.      這是一齣悲劇嗎?
   是。我覺得威利的人生是場悲劇,因為他的人生是場追逐金錢、名利的過程,買來讓生活更舒適的房子,在付清房貸時,生命竟也結束了,這顯得格外諷刺,價值觀的偏差使得他努力一生的夢想走偏了,以致於最後會認為生命的價值比兩萬塊還低。

2.      寫實程度如何?
高度寫實中帶有一點不寫實(即本出現的部分),但整體來說所有情節都在時間軸上,也有明確地點,只是時間順序上被調動安插。

3. 為什麼結尾要有<安魂曲>
讓觀眾明瞭威利死後結果:
(1) 他的首要目的─保險金沒有到手。
(2) 喪禮寥寥幾人,與他生前誇耀自己多有人緣形成對比,而有一股悲哀。
(3) 哈皮步上父親的後塵,是否又有一樁悲劇要發生?

4. 如果沒有<安魂曲>,差異是什麼?
   如果在第二幕作結,留下開放的結局,有人會相信洛曼家最後是領到保險金的,但有了<安魂曲>,事情交代更清楚,威利白白犧牲生命,而且他到死都認為他會成為大家的英雄,悲劇性質更加沉重,琳達的茫然、比夫的覺醒、哈皮的執迷不悟,是否哈皮會步上威利的後路?威利是不是像比夫說的,他一生都毀在錯誤的夢想?這些沉重的後續劇情,留給觀眾更大的感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