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

《West Side Story _ Mambo》設計理念

1.      我覺得這是一首什麼樣的曲子?
  
    曼波(mambo),源自於古巴,是一種舞曲風格的音樂,社交場合(例如舞會)常跳mambo來炒熱氣氛,第一次聽這首曲子就被其震撼力給震懾住,一氣呵成的旋律及氣勢凌人地喊出"mambo"聲,聽起來是那麼令人屏氣凝神,專注在每一個音律上,等到中後段,音樂由氣勢非凡,轉而熱鬧活潑,讓人在喘一口氣後,很快地被它吸引而進入氣氛,隨著音樂手舞足蹈,到了最後,如同煙火的綻放,好比在生命結束前,要留給世人最燦爛的印象一般,以一種極盡激昂高亢的旋律作結,畫下完美俐落的句點。

音樂結構
開頭:節奏快、緊張、針鋒相對,一開始就很引人注意。
      →堆疊。如同獨自奔跑在一個很高、很長,螺旋而上的樓梯,眼看前方一路通向未知,
        但仍不停歇的繼續跑著。
中段(約在37秒處,主旋律出現時):團結、激昂,最有力量的高潮部分。
      →激昂。如同原住民跳甩髮舞時所散發的力量,一種感染全身細胞的震撼;又如同因舞
        蹈而旋轉飛起的緞面裙襬,有力的旋轉又有畫面的美感,不停轉著、轉著...
 後半段(約在1分鐘處):從激昂的情緒滑落,變得活潑俏皮。
       (約在132秒處):旋律轉換,有馬戲團的熱鬧感。
       →活潑。如弧線與光滑的面,除了延續前面的活力外,這段更加進了趣味感,不再那
         麼令人覺得難進入這首曲子,而是會加入,一同享受接下來的歡愉。
 結尾:音調越來越高,透露曲子結束前的高潮。
       →綻放。如同煙火般,結束前用盡全力綻放,只為在世人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記。

  整體來說,我覺得這首曲子很重要的重點是在表現「人的能量與互動感」,其中,「動」的元素特別明顯,即使只是坐在椅子上演奏這首曲子的演奏者,都會想站起來揮舞手上的樂器,或是喊一下"mambo",很少人可以聽著這首曲子,置身其外而不被其熱情所感染;另一個重點是「能量」,這首曲子在一開始就堆積能量,堆疊堆疊,然後產生「動」能,而在「動」之後,又產生更多能量,形成一個完善的循環,也成就這首曲子最核心的「生命力」。
*關鍵字:熱情、活力、直率、激昂、生命力。



2.      我要如何呈現這首曲子?

  從關鍵字中,拉出「熱情」與「生命力」這兩個重點,Mambo以熱情為基礎,發展出旺盛的生命力,所以我將畫面分成前、後兩個層次,代表「熱情」的背景(基底),是像能量波的圖案,填滿整個畫面,上揚的能量波,將情緒推到下一波高潮;再來,代表「生命力」的是前方兩棵比較跳出的樹,這兩棵樹的位置,看起來像是在決鬥般(曲子開頭給我的感覺),一上一下,也像共舞一般,共同搖擺在Mambo的旋律裡。
  背景的顏色用美艷的桃紅及象徵流動性的水藍色構成,線條是一波波上揚的弧線,可以同時表達熱情與激昂,又構成畫面的豐富性;樹,象徵著強悍的生命力,這股生命力是流動的、生生不息的,所以用像在跳舞又像在戰鬥的曲線勾勒出這兩棵樹,不僅代表生命力的「力」,也具有生命力的「生」;細節部分,畫筆用乾刷方式呈現樹幹的力道,伸出的樹枝像兩隻手臂抓向對方,而綻放的綠葉或紅葉,如同完美的收尾,大放異彩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